|
心灵地图:倾听内心的声音二十世纪人类最大的病痛是“心灵的沦丧”。心灵沦丧的我们物质越来越丰富,却越来越感觉不到幸福;相处的技巧越学越多,婚姻关系却越来越难搞;经历的事情越来越多,感动却越来越少。针对当下的种种问题,我们需要一种新的解决方式。它无需高深的哲理,更与医学技术无涉,你只需要重新审视日常生活,就能找回久违的快乐与满足。其实,精心挑选的一束鲜花、浆洗得干干净净散发着香味儿的桌布,这些微末细节都可以滋养干枯已久的心灵,让我们从中获得满足与幸福。 备受人们崇敬的奴里。贝娶了一个比他年轻得多的妻子。一天傍晚,他比往常回家早了一些,一个衷心的仆人跑来向他报告:“您的妻子,我们的女主人,今天的举止有点可疑。她一个人待在房里,守着一口箱子,那箱子原先是您祖母的,大得足以装下一个人。箱子里原本只有一些上了年头的刺绣,但是我敢说,现在里面一定多了什么东西。她不准我打开箱子查看,尽管我是您最年长的仆人。” 奴里去了妻子的房间,她正坐在箱子旁,满脸郁郁不乐的表情。 “你能不能给我看看,箱子里究竟是什么?”他说。 “因为一个仆人的猜疑,还是因为你不信任我?” “何必费心猜测话语背后的玄机,把箱子打开不是更简单吗?”奴里问。 “我觉得那不可能。” “箱子锁上了吗?” “是的。” “钥匙在哪里?” 她举起钥匙给他看。“如果你把那个仆人解雇,我就把它给你。” 仆人被解雇了。奴里的妻子把钥匙交给了他,她自己则退出了房间。很显然她心中十分不安。 奴里思索了很长时间,然后叫来四个园丁,跟他们一起借着夜色,把箱子抬到很远的地方埋了起来。 从那以后,再也没人提起过这件事。 读完这个故事,你可能特别好奇箱子里究竟藏了什么。其实,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这样的箱子-心灵的箱子,里面装载着秘密。心灵有它自己的秘密和方式,我们不必非要打开它,有时候,强行打开带来的只有伤害。就像智者奴里放弃打开箱子将它掩埋在荒野一样,我们对待心灵,也需要用智慧和技巧来呵护它、关怀它,遵照它的方式去生活。
心灵的沦丧 如果心灵遭到漠视,我们可能面临执念、隐疾、暴力和人生意义的缺失。我们惯于把这些问题看成孤立的心理疾病,试图一一加以治疗,殊不知真正的症结在于,我们已经丧失了对心灵的认知,对内心世界完全不闻不问。只有当我们个人陷入情绪和情感问题时,当我们的国家面临种种危机时,我们才忽然发现我们缺少对心灵有足够的了解、能为我们指点迷津的专家学者。幸好在历史上,许多先哲都曾透彻阐述过心灵的本质和需求,我们可以从他们的著作中寻找到指引。他们留下的智慧,对照我们的生活方式,证明了呵护和关怀心灵的确能化烦解忧,为我们带来莫大的满足和快乐。 “心灵”一词并没有确切的定义,它完全属于感性的范畴。直觉告诉我们,心灵与真诚和深度有关,所以我们可以说一首曲子“具有灵魂”,说一个气质出众的人“很有灵气”。只要仔细捕捉这种感觉,就会发现心灵其实牵涉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可口的美食、愉快的交谈、真诚的友谊、以及让我们铭记在心的种种经历。 “只要你能学会自信/爱/生气/自我表达/沉思/减肥。。。一切问题都能迎刃而解”--这是现代心理自助书常用的腔调。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典籍则要低调得多,绝不会用这种救世主式的口吻。相比于狂傲无知的现代人,那些典籍的著述者对人性的弱点更为了解,他们认为内心的尊严和安宁正是基于这种了解,而不是妄图超越人性的限制。他们都是实事求是的智者,将深具意象主义色彩的哲学,应用到最日常的生活中。 传统观念认为,心灵存在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模糊地带,其领域既不是思维也不是肉体,而是想象力。许多所谓的心理疾病,无非就是想象力缺失的外在表现,而心里治疗就是引导想象力回归的过程。踏实的工作、良好的人际关系、意志的力量、症候的缓解,这些都是心灵赐予我们的。现在,这些东西越来越难于觅及,因为我们不再相信心灵。心灵遭到漠视和虐待时,就会骚动不安,给我们带来痛苦--只有在这种时候,我们才会察觉到心灵的存在。作家们早已指出,我们生活在一个分歧的时代,思维与肉体割离、精神生活和物质主义格格不入。但我们如何摆脱这种分歧? 早在十五世纪,费齐诺就针对这一问题作过深入浅出的论述。他指出,思维经常游离于物外,仿佛跟物质世界完全没有联系;另一方面,物质生活又是如此吸引我们,让我们沉湎其中,完全忘记了精神的需求。他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心灵,因为心灵是连接理想和现实、思维和肉体、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的纽带。 当今人们普遍面临的情感问题包括: 空虚 人生缺乏意义 抑郁 对婚姻、家庭和人际关系的失望 价值观缺失 对成就感的渴望 对精神生活的渴望 这些症候都是心灵沦丧导致的结果,恰好从侧面反映了心灵的真正需求。我们对刺激、肉欲、权利和金钱趋之若鹜,以为只要找对了关系和工作,找对了教堂和心理诊所,这些东西就会滚滚而来。然而无论我们得到什么,到头来都会显得微不足道,因为我们真正渴望的并不是这些物质层面上的东西,而是渴望对心灵的关怀。因为不理解心灵的需求,我们误以为“量”可以弥补“质”的不足,于是放任自己陷进无休止的物欲追求,而无法自拔。 对心灵的关怀可以满足我们的渴求,缓解各种心理症候,但是并不能让生活一帆风顺,更不可能让我们远离死亡。心灵人格是复杂的、多面的,是痛苦和快乐、失败和成功共同塑造的。心灵生活同样有低谷和阴影,同样有愚蠢和错误。只有摆脱不切实际的妄想,远离完美主义的桎梏,我们才能达到自我认识和自我接受的境界,奠定起心灵的真正基石。 关怀心灵是灵感的源泉。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能取得无比辉煌的艺术成就,是因为当时人们热衷于对心灵的关注和探求。若能抱着平常心迈入心灵的神秘世界,既不自作多情,也不悲观厌世,就可以让生命绽放出自然天成的奇葩,显露出无法预测的美丽。关怀心灵的目的,并不是解开人生的谜题,而是让我们学会理解和欣赏人生的不确定性,而这种不确定性正是人类生活和文化如此多姿多彩的原因。 我们不妨把关怀心灵的过程,看成在日常生活中注入诗歌的艺术。我们要做的就是,重新想象那些我们原本自以为熟悉的东西。古代的诗人常常将心灵描述为“蝴蝶般飘忽不定”,但如果我们拥有墨丘利般的机智和幽默,那么这只蝴蝶就很有可能飘进我们的视野。 嫉妒和羡慕是心灵的毒药,前者是渴望得到别人的东西、后者则是害怕别人拿走自己的东西。然而以客观既定的价值观或世界观为尺度时,不管出于何种原因的嫉妒或羡慕都是被否定的感情表现,我们都太过于相信客观存在的标准了,以至于歇斯里地地抑制着这种被客观标准否认的心灵深处原有的感情,使得我们的心灵不堪负重而通过时不时的异常爆发来泄压。真正的关怀心灵是要正视这种与生俱来的感情的存在,并正确地表现出来。。。 |